微信分享图

2044 石冲 1994年作 行走的人之二

行走的人之二
拍品信息
LOT号 2044 作品名称 石冲 1994年作 行走的人之二
作者 石冲 尺寸 180.1×81cm 创作年代 1994年作
估价 7,000,000-10,000,000 成交价 RMB 7,540,200
材质 油彩 画布 形制
出版
《美术批评家年度提名展(1994油画)》四川美术出版社
成都 中国 1994年(图版,第103页)
《画廊》1994年 第四期 岭南美术出版社 广州 中国 1994年(图版,第36页)
《中国现代艺术品评丛书─石冲》广西美术出版社 南宁 中国1996年(图版,第48-49页)
《石冲油画作品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天津 中国 1996年
(图版,第25图)
《花城》1996年 第二期 花城杂志社 广州 中国 1996年
(图版,封底内页)
《石冲 跨世纪画丛》岭南美术出版社 广州 中国 1998年
(图版,第5页)
《艺术界》1998年第一期 艺术界杂志社 上海 中国 1998年(图版,第12页)
《石冲 中国当代油画名家个案研究》湖北美术出版社 武汉
中国 2002年(图版,第78页)
《石冲》湖北美术出版社 武汉 中国 2002年(图版,第78页)
《中国当代美术的六个问题》人民美术出版社 北京 中国 2013年(图版,第40页)
《中国油画五百年》湖南美术出版社 长沙 中国 2014年
(图版,第200页)
款识:湖北美术学院 石冲 一九九四年(画背)
来源
佳士得 香港 2008年12月1日 编号 807
现藏者购自上述拍卖

石冲
我试图在不丢开架上绘画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输入装置、行为艺术的创作过程和观念形态,从而创造出「非自然的摹本」。
—石冲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与西方的表现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引进相呼应,中国的观念艺术、行为艺术以及装置艺术以更为激进的方式与鲜明的风格诞生出来,80年代末,观念艺术作为85运动精神上的延续,成为了90年代初中国前卫艺术的萌芽。与85一代艺术家不同的是,石冲没有选择利用叛逆与反讽来表达自己的主题,也没有选择边界更加开阔的观念与行为艺术,而是逆流而上守护着学院派的严谨,始终在架上绘画这一领域探索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变革与个体生命体验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内在精神与生命纵深的思考与追问。《行走的人之二》(Lot 2044) 创作于1994年,是艺术家在90年代的观念性创作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精湛扎实的写实技巧与充满奥义的观念性语汇承载着艺术家对生命意义的持续追问,他将抽象的思维提炼为精心布置过的图景、将多维度的哲学思考凝聚在二维的画布之上,成为他与观者进行对话的载体。
1993年《行走的人》甫一问世便在由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油画年展上夺得金奖,这是一个具有官方性质的权威学术性的大型展览,它不仅强调绘画技法的精湛,另一方面也在探讨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层阐释,《行走的人》在当时千余幅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载入美术史的力作。《行走的人之二》在创作基调上延续了《行走的人》所实践的观念性写实画法,更进一步完整的展现了艺术家扎实的写实技巧、对架上绘画与观念艺术表现形式边界的探索、对宏大叙事与复杂命题的解构能力以及其在非理性时代对纯粹理性的追求与坚持。《行走的人之二》中黑色斑驳的背景透露出一种属于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与深不可测的背景相对应的是沿用了《行走的人》中的真人翻制石膏像。如果说《行走的人》表达的是艺术家对于时代迅速发展对人性摧枯拉朽的撕裂,带给人无限茫然的精神状态下的一种焦虑,那么《行走的人之二》则是基于这种情绪所迸发出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隐秘吶喊,两张作品在内在情感上呈现出有层次的递进。艺术家对石膏像进行了破坏性的处理—将头部去掉且在肢体上做出明显的裂痕与藤蔓一样的肌理,与深邃的背景相呼应构成了一种历经岁月的粗砺质感,画面左下方出现了一条悬浮于半空中的鱼,艺术家再次利用刮刀对这一形象的肌理进行了处理,制造出一种浮雕的效果,好像是博物馆中代表着某段文明的化石,这与厚重的石膏像也形成了巧妙的呼应。快速发展的技术与城市文明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漩涡、一个蕴含着无限能量的黑洞,它具有无限大的引力,也具有摧毁一切的能量。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们逐渐丧失空间感和方位感,产生了强烈的身份焦虑。石膏像行走的动势充满顾盼,这也是当下人们感到茫然的注解,而断裂的身躯本身代表着一种充满痛苦的、隐忍的指向,艺术家通过对于这一对象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精雕细琢的描绘都形成了一种「修行」式的创作体验,这种带有强烈的剖析与再现的行为本身也是对高速变幻的社会的一种沉默的对抗。悬浮的鱼看似不合常理,却是艺术家基因中的独属于荆楚文化的飘逸、奇幻文化特色的体现,这使得石冲在理性的绘画逻辑之下并没有束缚自己的想象,这一存在因而意味深长,使画面带有了某种关于生命体察的参悟与生死轮回的灵性色彩。他用极少的色彩、克制的构图、隐忍的情绪,以具有「考古学」色彩的冷峻眼光来解构出了一副具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与强烈精神指向性的超现实图景。石冲将如此宏大抽象的命题抽丝剥茧,使其跃然于画布图像之上,赋予了作品「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与张力。
以《行走的人》与《行走的人之二》代表的观念性绘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行为与装置艺术的再现,再现的过程即为「以物观物」与「现象还原」。歌德曾说:「艺术的最高极致在于表现出对象的直观真实」,石冲为「行走的人」系列设置了两个典型的、封闭式的空间,在场景的布置上运用了古典的侧光效果,在背景上使用了深邃的单一颜色,石膏躯体的处理与那只凭空出现的鱼的纹理层次无不充满艺术家细致入微的对于现象的观察与描写,他将思考立足与对空间的设置以及道具呈现性的把控,但对道具与物象本身具有极高的服从性,在这一点上与贾科梅蒂的创作也具有相似之处,「艺术只是一种看的方式,我只不过照自然摹写,写眼前的东西,一个人,一个苹果,我知道这是被人鄙视的。但真实是什么,我不知道。我试着去接近它」。一战以后西方诞生了先锋的达达艺术与超现实艺术,但贾科梅蒂依然将自己孤立于这些流派之外,他首先将绘画与雕塑立足于「真实」,同时在精神性方面进行挖掘于塑造,如他的雕塑一般独自行走。贾科梅蒂的作品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作品中借助「重复」的力量刻画出生命的茫然与孤独的群像,这种创作方式与作品的内在精神也恰恰可以作为石冲90年代创作核心的一种注解。
纵观艺术家90年代的创作,他始终对架上写实绘画充满危机感与警觉,这种敏锐造就了石冲以「观念先行」与高超写实技法的复合创作,同时他为弥补油彩在「实体感」表现力上的弱点,引入了综合媒材使二维的油画产生了内部变革,从而实现油画的再生于升维的可能。从《行走的人》至《行走的人之二》的成功尝试奠定了艺术家毕生的创作逻辑与路径,即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以宏大的全局视野探索「真」与「幻」、「时代」与「个体」、「现实」与「虚构」并依托自我生命的体察去寻找时代与人性的终极奥义。《行走的人之二》中,石冲凭借物象之间的组合,现实与虚幻的沟通,将复杂的精神思考转化为可以被阅读与理解的图像符号,他以「道具」的物质概念介入对「人」的生命概念的探讨,以古典的油画语言为深沉的观念与刚性的装置注入了一丝「柔」的力量,他的创作让物性与人性各自暗流涌动而无需刻意交织,这种充满张力的碰撞使得作品在语义上充满内涵。艺评家黄专对石冲这一时期的作品的总结可谓是本幅作品最佳的注解:「他的作品以对生理和心理的现实描述提示了人类在资讯时代的精神困境。在几乎残酷的技术程式和摹本方式中,他悖论地否定了具象艺术的语言外壳,从而为架上艺术的观念转换提供了成功的范例。」石冲在融合了写实主义与观念艺术的创作方式中,实现了对两种截然不同模式的双向探索,不仅为装置与行为艺术探索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展现方式,同时也为中国写实绘画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